天治基金空缺半年的总经理一职终于靴子落地!

  12月18日,天治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。公告显示,原副总经理许家涵因工作调整于2023年12月16日转任公司总经理、财务负责人。同时,天治基金新聘任赵正中为首席信息官,董事长马铁刚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、财务负责人、首席信息官职务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许家涵在今年3月份刚刚被提拔为副总经理,履新后还不到9个月,又被升职为总经理。这本是好事,但背后也存有一定“隐患”。

  资料显示,许家涵旗下管理了4只(A/C份额合并计算,下同)基金,其中3只为权益类产品。担任天治基金总经理后,许家涵能否在带领公司走上坡路的同时,还能有精力在权益市场艰难发展的当下管理好自己产品的业绩?对此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向天治基金发送采访函,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。

  许家涵升任天治基金总经理

  12月18日,《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》揭露了这家“信托系”基金公司空缺了半年时间的总经理人选谜团。

  公告指出,原副总经理许家涵因工作调整已于12月16日转任公司总经理、财务负责人。同时,董事长马铁刚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、财务负责人职务。上述变更事项,已经天治基金董事会审议通过,将按规定履行相应的备案手续。

  这并不是许家涵在今年的首次晋升。3月22日,天治基金将时任基金经理、权益投资部总监、投资总监的许家涵聘任为公司副总经理。履新还不到9个月时间,他再次获提拔,这次升任公司总经理。

  选择内部晋升许家涵成为公司总经理,可能是成立20年管理规模依然不到百亿元人民币的天治基金一种无奈之举。6月17日,天治基金公告称,即日起,公司总经理、首席信息官、财务负责人因个人原因离任,由董事长马铁钢暂为代任。根据相关监管要求,公募基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。

  眼看6个月期限将至,还没有选出合适人选,天治基金第一大股东开始放出招聘公告,公开“海选”总经理。12月4日,天治基金股东吉林信托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布《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聘公告》,指出要招聘公司市场化选聘总经理1名,工作地点是上海。招聘信息显示,该岗位人选要求政治素质良好,年龄50岁以下,有经济、金融、管理类专业学历背景,硕士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,尤其要具有10年以上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经历。

  或许是公告放出时间太晚,天治基金还是没能等到“千里马”,公司便将目光瞄向内部,这也就有了许家涵9个月内连升两职的“佳话”。

  不过,在情况如此紧急的当下,许家涵也的确是天治基金总经理职位最合适的人选。

  作为一名老员工,他已在天治基金任职长达16年,对公司情况有“知根知底”的了解。公开资料显示,许家涵是大学本科学历,拥有经济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。他最早于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就职于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任自营资金部职员,后于2007年9月加入天治基金,历任交易员、交易部总监助理、交易部副总监、交易部总监、基金经理、权益投资部总监,投资总监、副总经理。

  作为权益投资部总监,他可以说是公司“投研系”代表。在天治基金仅有的6名基金经理当中,许家涵算是业绩最突出的一位。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,截至12月19日,他一共管理了4只基金,其中3只都是权益类产品。其代表作——天治低碳经济混合业绩最好,作为一只灵活混合型基金,它在许家涵接管的近五年时间内取得了71.79%的收益,在252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471名。

  但令人担忧的是,不知道担任天治基金总经理后,许家涵能否在带领公司走上坡路的同时,还能有精力在权益市场艰难发展的当下,管理好自己产品的业绩?对此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向天治基金发送采访函,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。

  成立二十年规模踌躇不前

  公开资料显示,天治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27日,是一家“信托系”基金公司。其大股东为吉林信托,出资比例为61.25%,二股东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则持有剩下38.75%的股份。公司注册资本1.6亿元人民币,注册地为上海。

  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,天治基金旗下产品数量共计15只,其中混合型基金有9只,债券型基金有5只,货币基金有1只。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,公司最新规模为77.47亿元人民币。债券型基金占比最大,5只产品规模合计65.99亿元,占比高达85%以上。在这5只债券型基金当中,天治天享66个月定开基金规模就有40.89亿元,它也是天治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产品。

  和债券型基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天治基金的混合类产品数量最多,但都是规模非常小的“迷你基金”。天天基金数据显示,公司旗下的9只混合类基金总规模只有6.39亿元,占总规模比例仅有8%。甚至有6只基金规模在5000万元“清盘线”以下,其中天治转型升级混合最新规模仅为600多万元,天治量化核心精选混合规模只有500多万元。

  “市场上这些没有特色、业绩竞争力不高、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‘迷你基金’不仅不能为投资人创造回报,还占用基金公司的投研资源,推高基金公司的经营成本。”谈到“迷你基金”的影响,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指出,有的基金公司为了释放投研资源,会选择清盘这些基金。但是,“迷你基金”清盘的清算流程,除了耗时较长,还会产生一定费用,对基金公司口碑也会造成影响。

  事实上,自从2003年5月成立以来,天治基金在二十年间一共经历过六位正式的总经理。其中任职时间最久的是第五任总经理徐克磊,公开资料显示,他从2017年7月21日担任总经理,后于2023年6月17日离职,任职期限近6年。6年时间,徐克磊带领天治基金走出了低谷,公司管理规模也从其刚入职时2017年6月末的18.50亿元,一路上升到了离职时2023年6月末的54.99亿元,6年内增加了197%。

  成立二十年,天治基金不是没有过高光时刻。2015年6月末,天治基金管理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到115.48亿元人民币。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规模超过百亿元。荣光没有维持多久,仅仅过了一个季度,规模就蒸发了大半。到了2015年三季度末,天治基金规模就跌至58.29亿元。随后一路下降,直到徐克磊担任总经理才有所回升。

  直到现在,天治基金规模勉强升到了77.47亿元人民币,但这其实还比不上公司在2007年12月末84.62亿元的规模多。其实也可以说,自从2007年后,天治基金一直没有进步。作为成立二十多年的“信托系”基金,业绩和规模表现还不如成立不久的“保险系”公募基金。

  在姚旭升看来,这可能也跟基金公司的头部效应有关。他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,头部效应愈发明显。大型基金公司发行产品更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,另外明星基金经理具有强大的号召力,因此在基金销售方面,银行券商等销售渠道也会优先考虑和大型基金公司合作。目前,行业前二十大基金公司市场份额占比接近三分之二。

  “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品牌推广、渠道资源、产品发行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,即便是老牌机构,如果没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,也很容易丧失市场份额,造成管理规模持续下降。”姚旭升强调,中小基金公司想要做大规模,需要扬长避短打造差异化优势,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一方面坚持以投资人利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,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,赢得客户的认同和支持;另一方面,也要加强与销售渠道方的合作,提高品牌曝光度,对营销工作进行长期的规划和部署,稳步提升管理规模。

  希望许家涵上任后,能够带领这家老牌“信托系”基金公司规模再次突破百亿元关口,重现2015年的雄风。